腹部绞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疫情下,三位患者的求诊路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3/6/24 21:08:00
北京知名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新冠肺炎疫情短时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正常的就医秩序。得了病的人或是自救,或是互助,或者艰难求医。在特殊时期,人们做出让步,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为抗击疫情做出另一种贡献。

医院

医院,一个星期住院,一个星期在家休养,这是北京市海淀区居民老吴近一个月的全部生活。

事情源自一次腹痛。

2月15日下午,老吴在家中突然感到左下腹剧烈疼痛。老吴了解自己的身体,他知道自己的左肾有结石,于是立即前往家医院就诊。医生看到老吴捂着左腹部的姿势,结合主诉,判断八成是因为肾结石引起的疼痛。

“这就是个小毛病,要在平常会立即收治,但在疫情期间,医院只开发热门诊,其他门诊停诊。”医生给出的答复让老吴吃了个“闭门羹”。于是,老吴又到A医院急诊科就诊,在这医院得到的回复是:急诊只能解决疼痛问题,具体诊疗要到门诊才可以。打完止疼针,老吴回到家中度过了一个平静的夜晚。

第二天一大早,老吴抱着希望来到A医院门诊。医院不能收治病人,老吴的肾结石也不是很大,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保守治疗,开了排石颗粒和止疼药,并嘱咐老吴回家多喝水多活动。“既然保守治疗,应该问题不大。”老吴心里稍微有了底。可是让老吴想不到的是,晚上疼痛又开始了,不得已回到A医院急诊注射了一剂止疼针。

医院,老吴最多的时候一天去了3次。发病的第四天,老吴来到A医院准备做碎石治疗,结果又被浇了凉水。轮到他时,碎石机“宕机”了。在这特殊时期,厂家停工,碎石机什么时间修好说不准,老吴只好悻悻地回家。

止疼药、一剂止疼针、两剂止疼针,药量虽然不断加码,但都没有止住老吴的疼痛。老吴一开始以为是结石导致的疼痛,后来得知是结石堵住输尿管造成肾积水,产生难以忍受的绞痛。躺在床上的老吴看表盘里的指针转动,就像刀片在肚子里转动,51岁的大男人疼得蜷缩成了一团。“没办法,医院。”老吴医院,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收治不了,没法手术。

老医院。路程越来越远,肾里的结石也随着老吴的脚步逐渐向下移位。“医院,医生检查完告诉我,肾结石已经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不适合做碎石治疗,只能做微创手术治疗,医院停诊做不了。”老吴绝望了。医院,老吴得知病情正在恶化,其中一项叫肌酐的指标升高了,这意味着肾功能受到影响,如果再拖下去会导致不可逆的肾损伤。

而后,老吴又打电话询问了3家医院,得到的回答与此前无异。最终,托朋友介绍,老吴抓住了“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医院可以接诊,这时距离他发病整整过了一周。

老吴说,医院特别注意院感防控工作,到医院后先排查新冠肺炎,确认没问题后收治到单独一间病房,而且要求不能出去。手术前家属不能探视,手术后家属经过排查才能探视。目前,做完手术的老吴正在家中休养。“医院收治我,没想到因为一块小小的结石,会有这么曲折的求医经历。”

在求医期间,老吴还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求助市民热线。“当时,工作人员问我是否要投诉,我说不想指责、埋怨、投诉谁,只是想解决问题。”老吴说,能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我想我不是个例,可能有很多像我这样的患者”。

选择“生扛”

老吴说的没错,他不是个例,北京市民老杨就是其中一个。与老吴不同的是,老杨选择“生扛”,用他自己的话说:“比较皮实,对疼痛不太敏感”。事后回想起来,老杨却有点后怕。

老杨得的是急性阑尾炎,起初并不知道。1月27日,疫情正严重时,老杨在家剧痛难忍,同时伴有发烧。“这时候发烧不是好事,医院很有可能被隔离。”老杨平时身体很好,以为是吃坏了东西,所以没在意。他试着听音乐、看电影、用热水袋敷,来转移注意力,“都无济于事”。

老杨一直扛了5天。这5天里,他白天左晃右走,吃不下饭,晚上难以入睡。家人实在看不下去,医院就诊。医院,老杨拍完CT,诊断报告要等5个工作日才能出来。医生从电脑调取片子看后,初步判断是胆囊炎或者急性阑尾炎,不能确诊。

两天后,老杨感觉不像之前那么疼痛,低烧也退了,但家人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医院。“再来晚点,很可能发生腹膜炎。”医生告诉老杨,他得的是急性阑尾炎,但现在已经转为慢性阑尾炎,不适宜动手术,要先输液消炎。等到身体恢复到正常,3个月之后再做手术切除。接下来的一周,医院“打卡”输液。

除了病情没有变严重的“幸运”外,老杨还有一个意外收获。老杨患有慢性哮喘,医院取药,每次只能取半个月的药量。因为平时控制得好,老杨基本上没发作过。最后一次取药是1月中旬,这样算来,老杨在1月底要再去取药。正是因为老杨平时“疏忽”,有时忘了吃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药慢慢积累,能够顶上一段时间,因此老杨不医院取药了。“这完全是侥幸,如果真遇到急性发作,没有药该怎么办?”

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老杨有了更多思考。他说,疫情发生后,医院停诊,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一定影响。“医院信息化建设得很好,在预约平台延伸出一个模块,为病情比较稳定的慢病患者提供送药服务,双方都省事,尤其是在疫情期间。”

“疫情让我们团结起来”

千里之外,武汉市民吴哲(化名)已经向往自由40余天了,由于疫情限制,她从1月23日开始就没离开过小区。

今年41岁的吴哲两年前罹患子宫内膜癌,现在处于康复期,每天都要服用中药调理。按照医嘱,吴哲每星医院开药,并每周调整药方。经过调养,吴哲各项指标正常,只要不做太累的工作,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疫情的到来,打乱了吴哲规律的生活,特别是服药。

武汉“封城”,社会运转的所有链条像断了一样。所有的事情,吴哲只能靠手机解决。药供不上,这让吴哲有点着急。所幸,吴哲与主诊医生的联系没有断。经过医生帮忙跟药厂联系后,吴哲有药了,但快递速度很慢。“虽然很慢,终究是有药吃,耽误几天没关系。”

吴哲觉得在家的日子过得特别慢,吃饭、睡觉、看电视。“天天在家有点憋闷,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一天,吴哲听说社区正在招募志愿者,毫不犹豫报名了。“做志愿者不就可以出去了?”吴哲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出门透气。

上午统计各家各户所需的物品,包括吃的用的、家里常备药品,下午到货后负责分发,吴哲的日子瞬间忙碌起来。除了常规工作,在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带领下,吴哲还承担居民健康打卡,上门随访的任务。“平时看志愿者没什么事做,可真正当了志愿者,才发现有这么多琐碎繁杂的事要做。”

吴哲所在的单元楼里老人居多,智能手机“玩不转”,吴哲就挨家挨户上门辅导。有一次下雪,天气湿冷,楼里有位老人风湿犯了,家里没有药。吴哲上门随访得知后,立即跟社区报告,社区干部备医院。“稍微等一下。”车临行前,吴哲特意跑上楼回家拿了一叠毛毯递给老人,并嘱咐老人裹得严实点。

吴哲觉得疫情虽然是坏事,但从好的方面想,无形中增进了邻里感情。她觉得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情景,谁家缺了灯泡,有富余的就会送过去;谁家炖了红烧肉,就给各家分点。“这场疫情让我们更多人团结起来。”

文:健康报记者杨金伟

原标题:《疫情下,三位患者的求诊路》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下,三位患者的求诊路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