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绞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这几个病案学习叶天士的独特治法
TUhjnbcbe - 2023/10/26 17:56:00

“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络以辛为泄,络实证可用辛温、辛香、辛润通络,辛动流通,开发引邪;络虚证则以温润、清润通补。作者的几个医案生动诠释了叶天士络病学说的丰富内涵,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治络法,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独特的治疗手法之一。在《临证指南医案》及《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载有叶氏治络病医案三百余例,乃后世学者整理而成。叶氏治络法之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

《内经》云:“经络皆统血”。

《难经·二十二难》云:“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说明络病是属于血病中的一部分。叶氏在临床中丰富了络病的内容,发展了治络的范围,认为络病病因有二:一是病久入络,二是努力伤络。论其病机,络病是一种久病、久痛而成的痼疾,是由于气血沉混,隐伏幽深之处而致。其主要症状是疼痛、症瘕。

叶氏在医案中以虚实为纲,掣领提要,把络病分络实证、络虚证,分别治以通络法和补络法;以寒热为目,把络病分络虚寒、络虚热、络实热、络实寒四类,提出味辛气轻、缓攻搜剔、虫类通络之特殊疗法,对治疗疑难痼疾,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一、辛润通络法(《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门》沈案)

主治:肝气滞着,胸胁胀痛,脉涩小;营液枯槁或老年病后,胁痛,咽干口燥,或左胁疼痛,难以转侧及症瘕初起等病。

处方:旋复花(包煎)、当归须、桃仁、新绛、柏子仁、青葱管。

加减:脉涩,胃痛,胁痛甚剧者,加元胡索;咳嗽引胸胁痛者,去当归、柏子仁,加杏仁、米仁、冬瓜仁;脉不流利,气血两痹致痛者,去旋复、新绛,加香附、苏梗、元胡索;胁痛吐血者,去当归、青葱,加丹皮、钩藤;久痛络虚,结聚成瘕,去旋复花,加鹿角片。

体会:

这是叶氏应用仲景旋复花汤的加减法。

《金匮》“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所谓肝著,是指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的病。

旋复花汤为下气散结,活血通络方。叶氏常此方随证加归须、桃仁、泽兰、郁金之类,治胸胁板着胀痛,收效良好。

方中旋复花下气散结,青葱行气宽胸,新绛、归须、桃仁辛润通络,柏子仁益阴润燥,以宁营络,使气行络通,肝著自愈。

如络虚久痛有年,色脉衰夺者,可减去旋复、新绛、柏子仁,加鹿角、桂枝。叶氏自注说:“去旋复之咸降,加鹿角之上升,方中唯有葱管通下,余俱辛散横行,则络中无处不到。”(《临证指南医案·诸痛门》第2案)

所以,辛润通络法不单单治疗肝著,还可灵活地应用于久痹、症瘕等辨证属于血络瘀滞的病。

二、辛泄肝络法(《临证指南医案·疝病门》第4案)

主治:肝气不和,疝病小腹坚聚有形,或下坠阴囊胀痛。并治妇女腹中症瘕。

处方:当归须、元胡索、淡吴萸、炮山甲、青木香、川楝子(原方川连易归须)。

加减:疝入阴囊,加桔核、小茴香;挟热口苦,去吴萸,加川连、山栀;妇女腹中症瘕胀痛,去青木香,加桃仁、青葱管;大便不通,加郁李仁;腹痛有形,不便,去山甲、吴萸,加韭汁、两头尖、桃仁。

体会:

疝病,有因寒滞肝脉而致,有因肝经湿热下注,有因肝经气结而成,还有寒湿袭下,筋脉缓纵的狐疝。

因寒滞肝脉者,阴囊与睾丸冷痛,痛连少腹,睾丸上缩;因湿热下注者,阴囊赤肿,灼热弛纵,睾丸肿大,不可触及,溲*而热;狐疝所作,阴囊时而胀痛,时而缩小,卧则入腹而胀痛自消,立则入囊而胀痛并作。

本条所述,少腹有形,阴囊胀痛,诚属肝经气结成疝,治宜辛香理气,佐以通络。方用吴萸、木香、川楝辛香苦泄,平其逆乱之气,归尾、山甲、元胡索以和肝通络。气调络舒,肝的疏泄功能复常,疝瘕就可消失。

三、通络祛痹法(《临证指南医案·痹病门》第3案)

主治:风湿客邪留于经络,上下四走肢流走而痛,邪气触犯,不拘一处,或数十年周痹之病。

处方:蜣螂、全蝎、地龙、炮山甲、露蜂房、川乌、麝香、乳香。上药制末,以无灰酒煮黑大豆汁泛丸,开水送下。

体会:

原案说:“古称周痹,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是说疾病的新与久,用药有缓急的分别。久病入络,非一般草木之药所胜任,必用虫蚁搜剔之药为主。但是,虫蚁的药性峻猛,应制为丸剂,庶不耗伤正气。

方中全蝎入肝,搜络逐风,蜣螂穴居气浊,性善窜走,山甲长于宣通经络,蜂房祛上部风热,地龙舒筋活络而利湿,乳香止痛,川乌祛风散虚,麝香辛温香窜,能搜剔经络中幽隐之邪。用黑豆汁泛丸,有益肾阴之功,入无灰酒,能行药和阳。因风湿热邪流窜经络致痹,不是瘀血为患,所以叶氏不用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等祛瘀活血通套药。

俞东扶目见叶氏治邑人周姓痛风,用乌头、全蝎、山甲、*柏、汉防已、麝香,生马料豆、茵陈汤泛丸,开水送下,服后痊愈。东扶评曰:“二案各有妙义,非浅见所能窥测。”证明叶氏治疗这类疾病,当时治验很多。

笔者仿照此法,治疗一例湿热痹证,昼夜呼号,右腰漫肿(西医诊断为肾周围脓肿),于清热药中,加地龙、蜂房、蜣螂等药,三日治愈。

整理者按:考此方,叶氏从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的麝香丸化裁而成。

四、通络化滞法(《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胀病门》附记徐姓儿案)

主治:小儿或成人,单腹胀大数月,气分之药不效,或腹面青筋紫黑。专治血络瘀滞之胀。

处方:当归须、桃仁、炒山甲、蜣螂虫、炙?虫、元胡索、五灵脂、红查肉,水泛为丸。

加减:右胁下胀痛,加牡蛎。

体会:

叶氏治徐姓小儿单腹胀,十日痊愈。记有“气分不效,宜治血络,所谓络瘀则胀也”。

治络的学说,《内经》发其端,《金要要略》血痹诸方见其用,叶氏扩充其法集大成。本条是辛润通络佐以虫蚁搜剔的法则,方中当归、元胡、桃仁辛润通络,灵脂、山查散瘀行滞,佐山甲消坚,?虫破症,蜣螂推荡,共奏辛润通络、逐瘀消胀之效。合成丸剂,在于徐消默运,不损正气。

笔者多次应用于临床,治疗成人膨胀(肝硬化腹水)有较显著的疗效。

五、通络消症法(《临证指南医案·积聚门》第7案)

主治:右胸胁形高微突,初起胀病无形,久则形坚如梗,气钝血痹,日渐瘀滞而延为症瘕。

处方:煨木香、煨香附、川郁金、夏枯草、牡蛎、当归须、川芎、桃仁、蜣螂、?虫,用大曲酒加水稀糊为丸、无灰酒送服。

体会:

方用木香、香附理气行滞;牡蛎软坚;夏枯草消结;归、桃、芎、郁辛润入络散瘀,又籍蜣螂、?虫协诸药推磨症瘕,制丸缓攻,用有形之药,消有形之病。

叶氏说:“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这是根据《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结合临床经验,所下的结论。

气与血是相辅而行的,而气为血帅,气病常影响到血。即所谓:气滞血著,气逆血溢,气陷血下,气盛血张,气弱血怯,气热血沸,气寒血泣,都说明气先血后,气以领血的关系。论气血阴阳,则又以阳气为本,阴血为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所以,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当阳和敷布,血脉通调,疾病就无从发生。如果,寒暑劳形伤其外,恼怒忧思戕其内,使阳气衰而阴血结,体先虚而病原入,沉痼的疾病就渐渐形成(症瘕包括其中)。

有识于此,摄身防患之法,可想而知。

我运用叶氏治络法,治愈病证颇多,现将典型几案,介绍于下:

辛温通络案(风湿性关节炎)

病例:张xx,男,45岁。年1月20日初诊。患关节炎已10年,近5日来,天气骤冷,两膝关节疼痛又发,服独活寄生汤乏效。面色?白,精神萎靡,形体消瘦;两膝肿痛,入夜痛甚,热敷则舒;畏寒,头汗出;胃纳不佳,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紫苔薄腻,脉弦紧,尺脉尤甚。

两膝关节肿胀,局部皮肤紫斑,触之有冷感。血沉40毫米/小时,抗“O”测定单位。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此属寒湿阴邪入络,络痹血瘀之痹证。

宗叶氏辛温通络法:处方

当归、桂枝、牛膝、鹿角片各9克,细辛3克,独活、秦艽各6克,苡仁12克。

服5剂后,效果不显。后加地龙12克,制川乌3克,全蝎5克,服5剂后,疼痛显著好转,余症亦减。后去川乌、细辛调治一月,血检正常,诸症消失。按:

《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此人寒湿阴邪入侵,膝肿疼痛,舌紫,脉紧,久病入络无疑。

近日天气骤冷,外寒复侵,与内伏寒湿结合,而成寒湿之痹,病久入络,营卫之行涩,不通则痛矣。

曾服独活寄生汤,该汤适用于肝肾不足,寒湿内骤之病机,但无通络剔邪之药,故治之无效。初诊用当归、桂枝、牛膝温营血通血脉,鹿角片、细辛温阳祛寒,独活、秦艽、苡仁祛风胜湿以除痹。

从药证分析,尚属药轻病重,故初诊亦不效。后加用地龙、全蝎以通络剔邪,加川乌以温阳通络,服后即效。疼痛缓解后立去川乌、细辛,旨在防其伤阴之弊。

辛香通络案(十二指肠溃疡)

病例:王xx,男,35岁。年12月4日初诊。

患胃脘痛已8年,冷天、饥饿、疲劳易发,近日疼痛又作,曾服*芪建中汤乏效。面色?白,形体消瘦,精神不佳;右胃脘部痛时绕胸胁向背部放射,得食不减,热敷则缓;呕吐清涎,胃纳不佳,食后觉胀,便溏;舌质淡紫,苔薄腻,脉弦涩;右上腹部压痛。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半年前曾做钡剂造影,见十二指肠球部变形,有壁龛。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此属中虚寒邪久病入络所致。

先宗叶氏辛香通络法:

处方

公丁香2克,草豆蔻、广木香、高良姜各4.5克,青皮、延胡、陈皮、制半夏、厚朴、草果各6克

服7剂后,痛止呕除。后用*芪建中汤减甘草,加乌贝散、公丁香、制半夏连服3月,症状已除,钡剂造影十二指肠球部壁龛消失。

按:

患者胃脘痛数年,常用*芪建中汤乏效,诊见面色?白,形体消瘦,便溏,乃脾不健运,脾不生化之征;脘痛绕胸胁向背放射,呕吐清涎,乃寒邪入脾络之象;食后脘胀,乃因气滞不行;气滞则血瘀,故见舌质淡紫。

综观病机,中虚夹寒乃病之本,气滞寒邪入络为病之标。宗“急则治其标”之旨,治以叶氏辛香通络法。

方中公丁香、高良姜入脾络,温阳祛寒以止痛;制半夏、草果、草豆蔻、厚朴温中燥湿,宽中理气;广木香、青皮、陈皮、延胡理气止痛。

服后痛止呕除。后用*芪建中汤温补脾胃,减炙甘草防其助湿,加公丁香温阳蠲饮,制半夏燥湿和胃,乌贝散有愈合壁龛之功。

温润通补案(神经官能症)

病例:陈xx,女,43岁。年12月12日初诊。

患者年曾接受锑剂治疗血吸虫病,尔后发现头颈,背脊掣痛并有板滞感,温敷则缓;睡眠不好,有时畏寒,胃纳不佳,心悸,白带多;舌质紫淡,苔白腻,脉小涩无力。

曾用血府逐瘀汤乏效。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此属虚寒络病而兼痰湿。

宗叶氏温润通补法加味:

处方

苁蓉、牛膝、当归各12克,桂枝、小茴香各2.4克,陈皮、半夏各6克,紫石英15克,合欢皮9克。

服7剂后腰脊板痛已瘥,胃纳亦增,继服7剂,诸恙悉平。

按:

患者起病数载,失治已久,久病入络而成络病。前医以舌紫、头背板滞、脉涩,诊断为气滞瘀阻,而用血府逐瘀汤。考该方记载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治疗气血互滞于头部、胸部之疼痛。

此方虽是经、络两治之方,若是络实之证,可以参用。但此例有畏寒,白带多,脉虽涩但无力,舌虽紫但色淡,此是血络虚寒之证,虚以实治,焉能却病。

头颈、背、脊是督脉之所行部位,此处疼痛该属督脉阳虚无疑。用当归、苁蓉、小茴香、牛膝等温润通补其虚,复加陈皮、半夏以燥湿化痰。此宗叶氏柔剂阳药,通奇经络脉而不滞,温补血络而不凝。

若用桂、附、鹿等温燥之品,则有伤液耗津之误;若用地、冬等厚味之物,则有凝滞不行之弊,焉能入络中病。

清润通补案(更年期综合症)

病例:陆xx,女,48岁。年12月4日初诊。

患者病已年余。始起月经失调,经量多时似崩,少则无几;胃脘不适,食后时而觉胀,时而觉嘈;大便时闭时溏,小便每晚10余次,尿量达余毫升;心悸怔忡,胁背抽掣隐痛,按之则缓,白带多;舌质紫苔薄净,脉象小涩。

前医曾用百合地*汤、二仙汤、归脾汤效果不显,医院检查尿常规正常,血压偏高,诊断为更年期综合症。此属肝肾络虛证。

宗叶氏清润通补法:

处方

炙甘草、麦冬、知母各9克,阿胶、当归、仙灵脾各12克,紫石英15克,桂枝4.5克。

服5剂后,胃纳已增,背痛十去其六,痛势下行,小便正常,惟少腹胀疼。上方加荔核、橘核各6克,小茴2.4克。服5剂后,腹痛已舒,背脊抽痛已止,大便正常。2月后随访,诸症消失。按:

叶天士曰:“络虚则热,液亏则风动,痛减半,有动跃之状,当甘缓理虚。”患者症状颇多,有月经失调,经多似崩,经少若无,白带多,犹是肾中阴阳两虚;有心悸,怔忡,夜寐欠安,胃脘不适,似属心脾不和之病机;有症状变幻不一,口苦,小便数,与百合病类同。

分析症状,辨清主次,胁背抽掣隐痛,按之则缓,脉涩,舌紫,应为主证,故肝肾络虚当属主要病机。

前医治用二仙汤平补阴阳;归脾汤,调养心脾;百合地*汤养阴清热,均不适用于脉涩、舌紫之症故均乏效。

后宗叶氏清润通补法,药用麦冬、知母、阿胶、炙草、仙灵脾、当归、紫石英等养阴润络,滋肾缓急,诸恙均减。后少腹气滞,加荔核、橘核、小茴理气止痛。由于药证相符,故效若桴鼓。

辛润通络案(肝硬化)

病例:岳xx,男,43岁。年9月3日初诊。

患者曾有*胆肝炎史。近二月来,因劳动过度,自觉腹部膨大,经西药利尿治疗后,腹部舒适,惟见右胁隐痛,入夜更甚,曾服魏氏一贯煎乏效。

面色黧黑,面有红缕,精神萎顿,形体消瘦,胃纳不佳,大便干结,小便少,舌质红绛,边有斑块,苔少,脉细弦。

心肺无异常,肝未触及,脾肋下2厘米,腹静脉可见,无腹水征,无肝掌,肝功能白蛋白2.25克,球蛋白3.75克,尿常规阴性。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处方

生地、火麻仁、丹参各15克,阿胶、丹皮、泽兰、川楝子、青蒿梗、黑山栀、桃仁、归尾各9克,白茅根20克。

服2月后,胁痛已止,诸恙均减。年余,神色好转,肝功能蛋白比例亦有改善。

按:

患者曾有湿热*疸,经治后湿热虽去,但肝肾阴亏未复。若仅是胁部隐隐作痛,精神疲乏,形体消瘦羸弱之象,用一贯煎培补肝肾之阴,药证相符,自能起病。

但尚有面部红缕,舌边紫斑块,此乃虚中夹实之征,虚在肝肾阴亏,实在血热络瘀,徒守滋阴养肝,故治之无效。

宗叶氏辛润通络法,用丹皮、泽兰、桃仁、归尾配青蒿梗、黑山栀、川楝子既通络中之瘀,又清络中之热;生地、火麻仁、阿胶滋养阴亏,使其阴充热自退;丹参、白茅根通络中瘀滞,清络中之蕴热。

此方实是和阳益阴通络等药相配伍,有柔中有刚、静中有动之妙,病属损证晚期,虽无起沉疴之术,但有带病延年之效。

通络法,是运用祖国医学理论与疾病作斗争的优秀遗产之一。早在古典医籍《灵枢·百病始生》篇中就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记载;《难经·二十二难》有“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的记载。《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当归四逆汤、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和大*?虫丸,分别为辛温通络、辛润通络、虫类通络创出了范例。清代叶天士以自己的医疗实践,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活络的范围。他认为人身“经络皆统气血”,疾病的规律“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并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断。民间传说“风、痨、臌、膈”为难治之病,叶氏常用“化瘀通络”法治疗癥瘕、痞块、鼓胀、噎膈、偏瘫、久痛、经闭等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均散见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近年来医刊杂志报道,经现代医学检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冻结肩、心绞痛、慢性肝炎、慢性阑尾炎、手术后肠粘连、子宫出血等内外各科多种疾患以及部分肿瘤等顽固性疾病,中医诊察认为“血瘀络阻”是这些病的共同病机,均采取“异病同治”的通络方法;同时,必须重视和强调整体观念及络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久病入络”要注意一个“瘀”字。如肌肤不仁(麻木感)、肌肤甲错(皮肤如鳞甲)、两目黯黑(营养障碍)、白睛赤脉、舌边青紫、爪甲乌紫等,这是“瘀”的表现;络伤出血、络瘀风动、络阻痰凝、络脉气结等,这是“瘀”的病机。至于“久痛入络”,则以“痛”字为主。有隐痛、胀痛、钝痛、刺痛、抽掣痛、痉挛痛之殊,这是痛的性质;局限一处多为络实证,游走不定多为络虚证;痛无休止为实,痛有间歇为虚;痛而拒按为实,痛而喜按为虚;得凉稍解为热,得温痛缓为寒,这是“痛”的病机。两者均病史较长,病情迁延,常常连结在—起,“痛”又是络阻的一个重要症征,故叶天士说:“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诊察要旨”。治络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在异病同治的过程中贯穿到着个体的特殊性,要分析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及络病的合并症。病有标本,治有缓急,但应该注意的是治络与治经不同。经长而络短,经直而络横,经深而络浅,经粗而络细。治经病重在五味归经,引经报使,如桂枝入太阳,葛根入阳明,柴胡入少阳之类。治络病不论虚实寒热以“通”为主。但经病与络病也不能截然分开,如当归四逆汤既可温通经脉,又可辛温通络。经病与络病相互之间虽关系密切,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尝考叶天士在络病的辨证方面,必注意虚实寒热,气血阴阳。络实证:“积伤入络,气血尽瘀”,“络中气血不行,遂致凝塞为痛”,法宜“辛香通络”或“虫类缓攻”;络虚证:“络虚则痛”、“络虚则胀”,“此络虚留邪”,“久则色夺脉衰”,法宜辛润通络;络虚寒证:“络脉牵掣”或“收引而痛”,“浊阴气聚成瘕”或“阴邪留络,着而不移”,法宜辛温或温润通络;络虚热证:“阴亏气燥,化热入络”或“络伤失血,心悸晡热”,法宜清润通络。叶氏通络法,强调方药灵活,应避免刚燥劫液,辛燥耗气,又认为苦寒阻遏,也与络病不宜,尤恐苦寒伤胃致病增剧。这些实践经验给后人的启发很大,以之运用于临床,收效甚好,值得借鉴。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这几个病案学习叶天士的独特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