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绞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TUhjnbcbe - 2020/12/3 19:16:00

西岐王氏济世堂

《医论医案医方集要》

(连载3)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王校指导张锋整理

·封面·

活血化瘀法是根据《内经》“血实者宜决之”,“坚者消之”及“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和“补不足,损有余”等理论,运用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瘀血”或“挟淤”症的一种中医独有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活血化瘀法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对于久病顽疾及疑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门径。

本文通过对渗出性胸膜炎、慢性头痛、急性阑尾炎等病的施治,浅谈采用活血化瘀法的临床体会。

·一·渗出性胸膜炎

渗出性胸膜炎属于祖国医学“胸痛,饮证(悬饮)”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侵袭而致肺的呼吸宣降功能失常。然气血关系密切,在生理上血依气而行;病理上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滞。故本病每因肺气不宣而瘀血阻滞,痰热蕴结而发。

如《医学入门》已经认识到瘀血和本病的关系。提出“肺胀满,即痰与瘀血碍气,所以动则喘急,或左或右,一边不得者是也”。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壅滞”。“大有瘀血则碍阻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需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

近年来,笔者宗前人学术思想,对确诊为渗出性胸膜炎的病人,先后采用千金苇茎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病例:

刘某某,男,26岁,干部。

患者于年春节时因饮酒过量,恣食辛甘,夜出受寒而促发剧烈咳嗽,右胸部刺痛,发热畏寒,但不寒颤,痰浊色*,口渇溲赤。

医院治疗。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住院给抗结核及激素治疗二月而减轻,出院后未按医嘱继续坚持服药,但微见咳嗽,自以为愈。

今年入夏因感冒后干咳,右胸刺痛。胸透为渗出性胸膜炎求余诊治。诊断为胸痛,饮证。属痰火壅肺,瘀血阻滞,饮溜胸胁之悬饮是也。

投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芦根30克,薏米15克,桃仁12克,冬瓜仁20克,葶苈子6克,大*6克,大枣5枚,红花10克。

上方加减连服10剂,药后病症大减,但仍觉胸闷刺痛,此乃水饮已除,瘀血碍气。

改投血府逐瘀汤加味:桔梗10克,枳壳6克,赤芍12克,红花12克,桃仁9克,柴胡6克,川牛膝12克,甘草3克。五剂药下病愈。

按: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酒性辛烈,肉乃厚味,厚易生热,助火酿痰,壅遏肺气。“气有一息不通,则血有一息不行”。

气滞血瘀,因气有余而便是火,血有余而便是水。水湿停滞胸胁,潴溜成饮而发本病。

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宣肺祛瘀,化瘀逐水,后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宣畅肺气而愈。

·二·慢性头痛

慢性头痛一证临床多见,其发病及变化机理中医文献早有精辟论述。

其病时发时止,病程缠绵难愈。其病因病理甚是复杂。但笔者认为不外风邪,瘀血。因“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顶之上,惟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虽为六淫所致,但以风邪引起者多见,故有“头病多风”之说。

根据头部的位置特点,认为头部易受外伤,若因跌扑、堕坠、撞击等原因,头部受伤,而致瘀血阻滞,又因肝胆二经所布,少阳行头之侧,肝经行头之巅,肝胆同司疏泄。若七情,饮食,劳倦等而致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疏泄不利,脉络瘀阻而引起头痛发生。

近年来,余抓住头病多风、多瘀的病理要点。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则不痛”,及“久病入络”等理论指导下,用活血化瘀、疏风通络之法治疗慢性头痛,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病例:

李某某,女,35岁,农民。

年7月5日初诊,自述左侧头痛半年,久治不愈。今年元月,因丧子而情志不遂,日夜忧思,彻夜难眠,头昏耳鸣。来春自觉左侧头部剧痛如刀割一般,痛连目齿,时发时止,日夜不宁。毎因情志不舒而加重。

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炎”,中西药及针灸治疗多日无效,前来我门诊求治。

见患者精神特差,急性痛苦病容,形体消瘦。自述左侧头痛剧烈难忍,牙痛目痛,流泪不止,不耐寒热,左侧面部用手扪之有烧灼感,无牙龈红肿,舌质红,苔薄*,脉细弦。

此乃风火上扰,脉络瘀阻所致,主以活血化瘀,佐以熄风止痉,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

川芎15克,红花12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防风12克,蜈蚣2条,细辛5克,葱白6克。

药进三剂,头痛立减,续服七剂,病告愈,至今未再发作。

按:

本例头痛,因于情志不舒,气滞则血瘀,瘀引肝动风,风火相煽,致发头痛。然有因风致眩者,当加天麻、菊花、勾丁、全蝎、僵蚕等搜风止痉之品。

·三·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肠痈”的范畴。历代中医文献多有论述。认为其主要病因为饮食不节、劳伤过度、外邪侵袭、情志所伤而致肠逆气滞血凝,瘀久化热,腐蒸气血则成痈肿。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经过大量临床观察,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结合了起来,既注重局部的病理变化,又注重病人的整体反应。医院将急性阑尾炎和传统中医的肠痈综合起来,分为:瘀滞型,蕴热型,*热型。并在《金匮》“大*牡丹皮汤”的基础上化裁,拟定了“加味大*牡丹皮汤”,“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

一九七七年,陕西中医学院张笃庆教授介绍《金匮》“大*牡丹皮汤”加附子、元胡、荔核、柴胡等治疗本病,90%的患者可收全功,免除了手术之苦。笔者受此启发,每逢肠痈患者,依原方大胆加减应用,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病例:

梁某某,女,70岁,农民,年10月就诊。

患者因食冷饭后剧烈运动,突感胃腹胀痛,继则右下腹部剧痛、拒按,时有恶心呕吐,右腿伸展受限、伸则腹痛难忍。前医诊为“急性阑尾炎”,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接受,求余中药治疗。

查见患者舌红,苔*燥,脉沉紧,右腹麦氏点压痛明显。病机乃脾胃不健,恣食生冷后剧烈运动,使肠胃劳累过度,阳眀传导紊乱,随致气滞血瘀,湿热壅结肠府,酿热结聚成痈。

即施”大*牡丹皮汤“一剂,一剂药下,次日来诊,药后痛减。

守方继服三剂,其症状消,病告愈。

按:

大*牡丹皮汤,乃仲景《金匮》中名方,具清热活血泻下之功。

余在原方基础上加少量辛热之附子,意在取其走而不守,彻内达外,温通气血、使血得温而行,在大量寒凉解*方中少佐之则能调和药性,免其寒凉太过而损伤正气。

多年大量的病例观察,用少量附子即收显效,减去则作用缓慢,达不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据《内经》“肝经绕阴器,抵少腹”之论及“肝属木,肝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的特点,结合肠痈发病部位,认为本病与疏泄失常,气郁厥阴肝经有关,故于方中加柴胡、元胡、川楝子、白芍、荔核等药,意取疏肝理气而止痛,血活气行,其痛自轻,且能引诸药直达病所促其药力。

·四·体会

(一)目前活血化瘀法广泛的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我们在临床上依据“久病入络,久痛必瘀”及“怪病多瘀”的理论,对于久病顽疾,使用它法治疗无效者,如慢性头痛等,应用活血化瘀法可获较好疗效。即便未有明显瘀血体征,在治疗上使用活血化瘀药后,疗效会明显提高。

(二)临床诊断瘀血症,前人以外伤史、各种痛症性质、舌象特征、病理改变如月经异常、不孕、精神神经症、出血、青紫瘀斑等作为证据。我们近年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辨别瘀血的存在与否,只要抓住发病过程中典型的几个要点特征即可,诸证不必悉俱。

(三)因瘀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症候也有虚实之别,病情有轻重之分,部位有内外上下,又有痰饮、水湿、食滞、气滞、出血兼挟症。所以,在临床应用时要充分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因虚者加入补药,实者加入泻药,热者加入清热药,寒者加入温药。处理好气与血、血与风、活血与温经、血虚瘀症与血实瘀症、活血与止血、温经活血与清热活血等关系。

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唐容川先生云:“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慢性头痛,属风邪瘀血所致,治疗当从活血化瘀为入手点。

多年临床心得告诉我们,对于许多慢性疾病引起的慢性头痛,活血化瘀疏风当为一个重要的治法。

“气有余而便生火,血有余而便生水”,临床对于水饮停滞而致的痰饮,如本文的渗出性胸膜炎,应用活血化瘀法配以逐饮温化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法对水液内停、泛溢成疾的水气病治疗,均能速收满意疗效。

急性阑尾炎前人多以清热、活血、泻下为大法,我们加进辛热之附子,理气元胡、荔核等药,每获良效。此即所谓"血得温而行”之故也。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依疾病的标本缓急、轻重主次,结合其性质特点,既要抓共性,又要抓个性,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

但活血化瘀药不可久服,中病即止,过剂长用,必会损正伤血,务须铭记不忘。

(本文收编于《岐山县中医论文汇编》)

长按下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