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约需17分钟
关键词:校园开放日演讲
编者按
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虽然暂时无法来和自五湖四海,心怀高远志向的你面对面相聚在燕园,但是北大依然敞开怀抱,用更加新颖的方式与更具深度的分享向你全方位展示一个充满魅力的学术殿堂。云游北大,赏遍湖光塔影,体验衣食住行;线上讲座,聆听大师教诲,感悟成长故事。这是一场短暂而充实的旅行,带你领略燕园四年风景,体味北大百廿精神。
演讲者介绍
安友仲,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主任。
点击观看演讲视频
安友仲:了解人、帮助人——我对北大医学的认识与介绍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大家好。其实刚才听了三位老师对于北大的介绍,我也大开眼界,真的知道了为什么北大是兼容并包的,为什么北大能够给我们这么大的视野去开拓,能够用选择的精神,用探索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去学习,让我们得到人生中的历练。所以今天,我代表一位从北大医学毕业的医学人,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北大医学。我的题目是了解人和帮助人。
我们最近在疫情期间,经常说我们每个小区的执勤、看门的人都在问着哲学的问题:我是谁?我要往哪儿去?我从哪里来?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我们自己是谁,我们要了解人。这是医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了解人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人。
我是年加入北大医学部的,当时还叫做北京医学院。那个时候是改革开放前期,刚刚经过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我们特别希望把那时候浪费的时间补回来。
我们如饥似渴,抓紧去弥补那时候的损失。但是那时候我们的老校长马旭老师,也是当时北大医学在解放前的毕业生,和我们这样说:“各位,努力学习是非常重要,但是我希望你们还能够锻炼身体,我希望在下午三点以后能经常在操场里见到各位。”他要我们健康的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50年。我现在大概服务了41年,还在努力地实践着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要广泛的接纳知识,所以提出了“65分万岁”。我们不完全追寻考试的学分或者是课堂的成绩,更追求多读书。所以当时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在图书馆,经常会看到如饥似渴读书的情景,我们不仅是读的书杂,而且还不愿意舍弃书中的任何一点。这就是所谓博览加通读。这貌似笨鸟先飞的情况,几十年以后依然让我们有所获益的。
当你的基础广博了以后,你在后面有可能会走得更远一些。我们是所谓的当时的后浪,我们的老师们作为前浪,成为了我们学业和精神的导师,在潮头给我们树立着方向。他们中,有20年代毕业的钟惠澜教授、林巧稚教授,还有他们的学生、40年代毕业的冯传汉教授、吴阶平教授、*萃庭教授、谷钰之教授,还有50年代、60年代以及70年代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共同带领教育我们这一代人,所以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我们可以亲聆亲炙大师的教诲,得到了众多师友的帮助。不过大多数同学在外语方面感到了莫大的压力。并且知识是极其新鲜的,汹涌而来的知识带来了压力,但同时我们又有榜样,这么多鲜活的大师们在我们身边耳提面命,同时那时候还绝少诱惑。所以其实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比起当时既有所进步,也有挑战重重。
当时的学校的领导们非常前瞻地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交叉的模式,主张医学与哲学要多学一些医学逻辑思维,这些东西当时看来抽象,可是几年以后就印证了这实际上是我们北大医学前瞻领先的地方。
前面几位不同专业的老师都多多少少都提到了医学。医学其实是关于人的学问,简而言之,一个不太确切但是容易记住的说法,是人学。那么医学的本心是什么呢?做医生的最早的一批人,实际上不仅具有善心,愿意帮助人,愿意帮助人解厄救难,也愿意去在临床、在生活实践中去总结思考,去发掘出理论,思人所未思,再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人。
医学和人、和人文、和环境、和社会有着天生的密切的关系,而且和哲学和心理也有着天生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医学生,他知识要广,要杂。比如我们年轻的时候,当钟慧澜老师来查房的时候,他说作为一个热带病学家,起码你要能听懂话,你要懂口音,这个病人一张嘴,你就知道他是哪里来的,那个地方流行什么样的疾病?那个地方会有些什么样的饮食,生活习惯的特点,这些对你诊断疾病都会给予帮助。
我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头十年做的是一个外科医生,但是,所幸教我的老师*萃庭教授和杜如昱教授,当时严格要求我做一个会动手的内科医生,不是每天只去做手术,而是要熟知解剖学,要熟悉生理学,要擅长生物化学,要对内科的各种疾病要了如指掌,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会通过手法去解决病人的痛苦,成为一个外科医生。接着我的两位老师又要求我去学习重症医学。我一开始不愿意。外科医生多受人们的崇拜和赞扬,医院内的全科。等我投身到了这个专业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把人当完整的人看的学科,医院内的全科医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把人当作器官当做组织,乃至于当作细胞当做分子,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一个整合的有机体,所以要把人当作人看。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还可以看到医学的知识,极其浩繁。医学的期刊是各门学科里,每年全世界出版量最大的,而且它的知识每三到五年就要更新一半以上,所以它需要一个庞杂浩繁的基础。同时医学的理论又是变化非常快的。因为不断有新的证据,新的临床与实验室的证据,在提示着我们,在丰富着理论,所以一开始,我们往往需要一个积累知识的阶段,这就像王国维先生当年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这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需要积累知识的。
但是积累了知识,也需要学会应用知识,所以我们要去思考,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思考而后,要把这些知识去分析去整理去总结去归纳。于是乎,我们形成自己的理论,体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种举一反N,是把书由积累知识的越读越厚到思考之后形成理论的越读越薄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胡适先生曾经说的,我们要存疑,要保持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刚才我们的几位老师也在他们的讲座中谈到了我们要学习批判性思维。我们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北大医学这样的训练,对我后面的工作是益处非常之大的。
同时我也参加了SARS,汶川、芦山地震,天津港昆山爆炸的相关救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作为医生在仁心之外还要有精术。所谓“心”、“术”,确实比较简练地概括了一个医学的本质。
有一个孩子是个17岁的高中学生,他的一只胳膊截掉了,同时另一条腿还有挤压综合征,还做了三次手术,当时考虑的问题主要是腹腔的感染和腹部的肝脏的破裂出血。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片子再次会诊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病人虽然腹部胀痛在右上腹,但是实际上他的病变部位在右侧的肾上腺。所以,当我们仔细的读片以后,要有一个很好的解剖功底,要有外科的基础,同时还能够把其他的蛛丝马迹加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所以这个病人在会诊之后,在我们得到了更好更清晰的诊断之后,这个孩子的得到了彻底的挽救。
这些年,确实做了一些专业工作,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人情的。因为在做医生其实时时刻刻都在被感动。这是我们参与汶川地震救灾时的照片,这两个孩子只有十七八岁,他们伤得非常之重,我们却还能看到他们还在互相鼓励。
因为当救援官兵救这个孩子的时候,这个孩子首先喊的是,“叔叔这里危险,你们不要过来”,所以这些官兵发了疯似的要救这些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首先关心的是他人。图片中下方是这个病人的孩子的舅舅,他一个人在地震的废墟下背出了八个学生,但是他才只有一米六不到的个子。
医生是英雄吗?我们确实在疫情、在灾难期间做了一点本分之事,但是老百姓中其实有大量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还有一些国外的志愿者,以及国际上非常著名的创伤、心理还有重症的医生,不计任何报酬,自动组织前来帮助救援。所以我北大的最深的教育体会是厚道。
我们有一批大师,我们有众多的同道。他们敏于行,讷于言,少说多做,勤于思,恒于业。这些人,他们有傲骨,但是傲气不大。能讲理,会看病,但是更多的是告我们所以然。所以在北大医学的校园里,我们既往包括现在最多的称呼是老师,是先生,是大夫,很少有人在叫老板,老大,更少有人叫大咖大腕儿,我觉得这也是北大的厚道的学风的体现。另外,就像刚才其他老师讲到的,我们北大的校园里,除了医学,还有众多其他的理科、文科、心理等等的学科,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我们可以互相交叉,而且这些学科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居于前列的学科,所以我们在“一塔湖图”之中,可以做到预科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各位互相交流,去着凤翼,点灵犀,使我们的塔基广筑。
而且在现在最近20年的统计中,北大医学毕业的学生是毕业以后坚持从医比例最高的一批人,我们确实还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医学院。但是。很多人毕业以后,因为自己有能力,因为自己很聪明,又因为医学的艰苦性,他们不幸离开了医学专业,从事了其他行业。我想,既然作为一个医生,能够了解人帮助人的人,当了解了人之后,我们应当尽我之力去努力的,长时间的恒韧不拔去帮助人。所以北大医学,能让我在41年后,仍然坚持在临床的岗位上。
为什么要了解人?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元年,地球上的人口,从三千万涨到了2.3亿,公元元年后面的年,人口增长了大概不到一个亿。接着的年,又增长了两个多亿,再接着从年到现在,人口从5.5亿涨到了75亿,也就是说在不到年的时间里,我们人类的人口涨了70亿。人口越多,老年人越多。在亚洲的一些国家甚至接近30%的人口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时,在如此社会的飞速发展进步中,人们面临着心理上的问题的也越来越多。
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大会上讲到,没有全民的健康,就真的没有全民的小康。所以在这方面,真的迫切的需要我们做出更多努力。
学医,是要有仁心,有精术,能够帮助他人。但是首先要有一个重要的人生观,那就是所有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我们曾经有一个段子,是说医生在做什么。医生不是阻断大家向着死亡目标的前进,而是把那些“加塞”的人,把那些提前不守秩序,没按规律走的人揪出来、帮助他,慢一点向他的终极目标前进。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要延长有质量的生命,要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同时我们也知道,抽水马桶的发明,自来水的发明,在社会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抗菌药物的发明,超过了各种手术的发明。所以预防和控制是重于治疗的。在过去,我们也叫做“上医治未病”。在欧洲,医疗卫生的费用占到了GDP的10%上下,而在美国,医疗卫生的费用最多曾占到了整个GDP的18%,现在仍然在17%上下,所以如此大的医疗卫生的负担总走在后面,是绝对不行的。医疗健康也很可能成为我们人类难以承负之重。
一位美国的医生自己曾经患过肺结核,他对医学的感悟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永远是安慰。”现在人多了,老人多了,器官代偿能力下降的人多了,带病生存的人多,地球的负担大了,从原来的负担5亿人到负担70多亿人,有一个叫做人的生物在地球上遍地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受伤的多了,受伤的重了,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矛盾接触也多了,过去那些候鸟迁徙路线上,是没有太多的人居住的,但是现在人类挤占了他们的领地,于是乎禽流感也传过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去了解人,帮助人。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还要了解自然,还要顺应自然。这就是北大医学和北大众多的人文、社会、生物以及理化的科学学部在一起的原因,它能够更好地丰富我们医学生的心理。
我们还需要知道“疾”是由“病”和“症”二者组成的。“病”是单因而多果的,是“外邪”或者说是各种原因来侵及人体导致人体的不适,而“症”,是人体宿主对这些原因这些病因的一种反应,两个巴掌才能够拍得响。医学院是要做研究的,我们要通过研究以证道,通过学习以知“道”,这也是我们说的要思考。
下面我想对可能未来的医学生提一些建议。
先说医学的历史,大概是从年到年到60年。年有人类文字记载,年是科学飞速发展的一段时间,文艺复兴以后,这个时候出现了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出现了巴斯德和科赫对于微生物学的认识。当我们有了这些器械手段,科技进步之后,我们看到了细胞,我们看到了毛细血管,我们看到了病原微生物,我们知道了组织学,然后还有了病理学,所以这些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当我们知道“病”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对年的东西就有点看不上了,我们觉得自己可以直接去祛病,直接“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近代医学里曾经有一段时间把对于宿主反应的认识淡化了。从对症到治病,其实现代医学应该是病症兼治的一个年代。我们既要了解病原体,我们去祛病,并能够减轻机体病痛的负荷,同时又要了解宿主的反应,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同学们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了,知识多了。就像几位老师讲的,8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爆炸式的增长以后,知识太多了。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如饥似渴的追求知识,因为那时候知识传播速度慢,可获得性差,而且那时候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官方的渠道而播散。但是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IT的时代,知识每天一睁眼就汹涌澎湃而来,所以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梳理和选择知识。
我自己有一个“项链理论”,当我们看到一堆非常璀璨的珍珠时,其实它并不能给我们产生美感,当我们看到骨头架子和一堆肉的时候,也并不能给我们产生美感。但是如果根据我们每个人的身材和衣着,选择其中有用的珍珠把它串联起来,那很可能就是一副美丽的项链,而且能够使我们的人与物相得益彰,显现出它的美丽。当我们按照多一分嫌肥,少一分嫌瘦,在骨架的基础上挑选我们所需要的肉,于是乎我们就可能塑造出维纳斯,塑造出大卫。现在的同学们的学习比我们当年难多了,因为你们遇到的是良莠不齐的知识,你们遇到的是鱼目混珠的知识。
现在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变,老师要帮你们挑知识,要帮你们去梳理知识,去逐渐的把这些知识形成大家的理论架构。要多读书,读书才能见多识广以知“识”或者是知识。读完书之后再思考,把书读薄了,这时候讲理以知“道”,这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习哲学。因为科学是客观地反映并认识客观世界,艺术是主观地反映与认识客观世界。同样的一件事,我们可以用电影的方式,用小说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用摄影的方式去反映。但是这些都带着我们主观的认识。我们一定要了解,医学既有科学的成分,包括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有艺术的成分。这些学科往往是异曲同工或者是殊途同归。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在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在早期需要大量的积累知识,要实践,要去经验,使得我们的基础广博,后期我们一定要独立思考,使得我们的基础深厚。这样,我们人类才能够和自然和谐相处。
为什么说北大医学是厚道的?厚道,第一个厚,是厚道,敦厚,第二个厚是厚“道”,是重视“道”,是崇尚“道”,所以非学无以广识,不思则难以悟道。希望大家加入到北大医学以后,和这门学科一起成长进步。最后希望能够在未来见到大家,和大家一同发展和丰富北大医学!谢谢大家!
编辑
郇冰皓冯莉雯
美编
童祎璐
北大演讲
北大演讲
魏坤琳:心理学为什么有意思
北大演讲
北大演讲
郭耀:引领信息时代锋锐,探索数字智能玄微
备考锦囊
北大学子备考锦囊|谢雨萱:不负好时光,远行赴山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