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小孩夜间哭闹不安,怎么哄也哄不住的情况。往往这个时候家长都有焦虑感,生怕自己小孩有什么问题,常常半夜都要去看急诊。我在急诊值夜班的时候常常碰到这些情况:年轻的父母带着哭闹不已的婴儿过来,医生检查后却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做了B超等检查也没发现什么,然后小孩就突然不哭了。很多家长都比较崩溃,包括婴儿的爷爷奶奶也没了主意。婴儿的这个症状就是婴儿绞痛!
婴儿绞痛指1~4月龄(注意年龄段限制)婴儿出现的长期哭闹和难以安抚的一种行为综合征。哭闹的发作是无明显诱因的,这也是婴儿家长担忧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时间的哭闹主要发生在下午或晚上,3~4月龄会逐渐缓解,早产儿为纠正胎龄后的3—4月龄缓解。婴儿哭闹约4~6周龄达高峰,12周龄逐渐减少。大多数绞痛可能发生在健康婴儿正常的“哭泣曲线”的高峰期,但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哭闹是由于婴儿腹部或其他部位疼痛引起的。家长仍通常认为婴儿哭闹是由于胃肠道不适引起腹痛所致,并寻求儿科消化科医师的诊疗。
婴儿绞痛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罗马Ⅳ标准):
以临床诊断为目的,必须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①症状起始和停止时婴儿必须5月龄(年龄超6个月以上就需要考虑其他问题);
②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长时间的反复的哭闹、烦躁或易激惹,家长难以阻止和安抚;
③无生长迟缓、发热或疾病的证据(必须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科医师判断)。
以临床研究为目的,婴儿绞痛的诊断必须满足以上诊断标准,并符合以下2项条件:
①研究者或医生通过电话交谈或当面问诊时,家长描述婴儿哭闹或烦躁每天持续3h或以上,每周至少3d或以上有症状发作;
②24h内哭闹和烦躁时间达3h或以上,需要前瞻性的调查如记录24h行为日记来确认。
约有20%的婴儿被家长报告有由于绞痛所致的长时间哭闹。有器质性疾病的患儿大多在临床检查中可发现异常,同时建议进行泌尿系统感染的检测(不要以为婴儿不会有泌尿道疾病的可能)。与绞痛相关的行为(如长时间的哭闹、不能安抚的哭闹、痛苦的面部表情、腹胀、排气增多、面部涨红以及两腿蜷曲)并不是诊断疼痛或器质性疾病的特征性依据。为明确婴儿长期哭闹的可能原因,医生会建议推荐应用限时性治疗试验,如从母乳喂养的母亲饮食中去除牛奶,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将配方奶换成水解蛋白奶粉(如果有效,说明患儿有牛奶蛋白过敏的可能)。同时给予非止痛、非营养的安抚方法,例如在安静的环境中有节律的摇动,每秒钟轻拍1—3次,有可能使患儿安静下来。一旦停止安抚,婴儿很有可能会再次哭闹。如这种常见的方法安抚有效则支持绞痛的诊断,同时家长也可以放心一些。
这个婴儿绞痛如此折磨人,到底怎样治疗呢?在超过90%的病例中,治疗的目的并不是治愈绞痛,而是帮助家长度过婴儿发育过程中的这个阶段。你没看错,家长反而需要更多的
也许通过上述的方法,我们还是没有办法令宝宝停止哭闹,但是不管多烦躁和郁闷,咱们新手爸爸妈妈一定不要用力摇晃孩子哦,这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永久性大脑损伤,甚至会导致死亡。这个就是“婴儿摇晃综合征”,所以是非常危险和不可取。如果确定没有任何病理性因素存在的话,再艰难再烦躁,也请耐心对待自己的小宝宝,只要度过三个月的“阵痛期”,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