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绞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桂枝加芍药汤吴茱萸汤治疗夜间腹痛伴流涎
TUhjnbcbe - 2022/7/10 17:34:00

陈某桃,女,50岁。

患者近2年来反复出现腹痛,每于夜间12点过后发作,部位不固定,发作时无明显诱因,起初为隐隐作痛,随着夜深,渐出现痉挛,有绞痛感,常在凌晨2-3点疼醒,揉按腹部可缓解疼痛,无奈只能蜷缩着身子入睡。入睡后易流涎,自觉涎液有异味,晨起时双脚后跟疼痛。既往有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糜烂性胃炎病史。另诉自今年2月份停经以来,不分昼夜反复出现阵阵发热及汗出。患者多方求治检查,排除腹部器质性病变。

现症见:夜间腹痛,流涎,脚后跟疼痛,发热,汗出,偶有口干、口苦、腹胀,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脉细。

初诊(.05.24)因患者主诉希望腹痛快速缓解,给予了桂枝加芍药汤加减治疗:

桂枝10g,芍药20g

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10g,吴茱萸5g

法半夏10g,陈皮10g

中药颗粒剂12付,每天一剂,每天三次,冲服。

二诊(.06.21)患者夜间腹痛已经完全消失,脚后跟疼痛缓解,发热出汗缓解,口干口苦也较前好转,入睡流涎虽缓解,但入夜仍有流涎。给予吴茱萸汤加减:

人参15g,吴茱萸15g,

生姜15g,大枣15g,

半夏10g

中药颗粒剂7付,每天一剂,每天三次,冲服。

今天下午复诊,诉夜间流涎已经消失,腹痛未反复,但对曾经的腹痛心有余悸,要求仍继续治疗,防止腹痛复发。吴茱萸汤再给予七剂。

按:桂枝加芍药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汤主之。”《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芍药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桂枝加芍药汤重用芍药养血敛阴,合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伍大枣健脾生血,加桂枝、生姜温阳助运化,促使脾机的转输,即“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外解太阳之表,内调太阴之虚,可以治疗太阴腹满时痛,伴呕吐、下利之脾虚寒湿证。此方以腹痛为主证。

吴茱萸汤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经典名方,辨证属肝寒胃虚,浊阴上逆。吴茱萸汤的相关条文有四:一是阳明寒呕:“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条;一是少阴吐利烦躁:“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条;三是厥阴吐涎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四是杂病呕而满。方中吴茱萸入肝经,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生姜性辛温,温胃散寒,《医方论》言“吴茱萸性烈善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有余矣。”人参、大枣补脾益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吴茱萸具有抗炎、镇痛、抗溃疡、止吐止泻等药理作用。临床时只要抓住寒性呕吐(干呕或吐涎沫),兼证头痛、烦躁欲死、手足逆冷、吐利、眩晕、腹痛中的一种或几种,基本可以用吴茱萸汤对症。

其中与疼痛相关的条文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条是典型的肝寒犯胃证。干呕,吐涎沫,是肝寒犯胃的特异性表现;头痛是肝寒循经上扰的表现,以巅顶痛最具特征性。而事实上只要是厥阴经经过的区域都可以因为肝寒而疼痛。胸、胁、少腹、睾丸等部位都是肝厥阴经所主的部位,这些部位的胀满疼痛都和肝寒而失疏泄,经脉瘀滞有关,如果这些部位的胀满疼痛又伴有呕吐和吐涎沫的,就是肝寒犯胃的吴茱萸汤证了。厥阴疼痛在临证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是,这种疼痛往往在夜半子时发作,夜半阴气盛极,寒邪得阴气之助而肆虐;同时,阳气生于夜半,阳气生则与阴寒交争,所以疼痛加剧。对此仲景书中虽然没有明言,但实际上已有所指。《伤寒论》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说明了厥阴气旺之时,必然要与邪气抗争,抗争的过程往往表现出症状的加重。

此例病人一诊桂枝加芍药汤合吴茱萸,太阴厥阴同温,腹痛已除;复诊时吴茱萸汤暖肝温胃除饮,流涎也得到治愈。

吴茱萸

周六周刚

1
查看完整版本: 桂枝加芍药汤吴茱萸汤治疗夜间腹痛伴流涎